法庭是基层中的基层,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是司法系统的“神经末梢”,是维护基层稳定、保障公平正义的桥头堡,也是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前沿。
新年伊始,思茅港人民法庭在日常走访调研中发现辖区内未成年人利用监护人账户进行网络充值和消费的问题频发,为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依托“一庭两所”平台,思茅港法庭联合当地司法所、派出所及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学生离校前这一关键节点,走进辖区内六顺小学、那澜小学、思茅港中学,为学生及家长带来了一堂专题法治课。
活动现场,思茅港法庭副庭长张茜作为宣讲员结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出台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利用真实案例讲述了当前未成年人网络充值的严峻形势,并提醒学生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谨防熊孩子一时“手热”导致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假期期间要注意管控学生上网,妥善保管支付平台密码,及时查看短信提示。同时,也针对损失发生后如何选择维权渠道、如何举证维权进行了详细讲解。
此次活动,既是思茅港人民法庭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的提现,也是对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的践行。今年以来思茅港人民法庭立足司法职能,坚持预防在前,为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法庭已多次走进辖区内各乡镇,通过与当地乡政府定期沟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走访调研,充分摸排辖区内存在的矛盾纠纷,努力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同时,法庭也充分认识到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中必须践行讲政治、顾大局,要运用司法职能权威、公信优势,主动与社会解纷、基层综治等资源力量构建工作合力。要扎实推动“两所一庭”辖区治理信息共享和“庭所联动”,促进基层纠纷源头实质化解,推动多发性、爆发性、群体性纠纷及时联合化解。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思茅港人民法庭在建设“枫桥式人民法庭”工作中还有诸多短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思茅港人民法庭将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在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方面,要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无讼”村创建,培育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建立与基层组织的有效对接机制,推动提升村民委员会的基层自治组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依法指导制定村规民约,提升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二是推动做实人民调解。积极支持司法行政机关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支持从退休村委书记、当地乡绅人士中选聘人民调解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大力支持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依靠群众及时就地化解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三是推动凝聚纠纷化解合力,要与派出所、司法所、当地村民委员会等基层单位和机构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整合解纷资源,对不同阶段和性质的矛盾纠纷分工协作,促进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纠纷在村镇范围内解决,实现多赢双赢共赢。四是在典型案例引领示范作用方面,要对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对辖区内常见多发性、典型性案件的审理形成示范作用,后续引导当事人参照示范判决结果协商解决涉众型和类型化纠纷;五是在基层法治宣传引导方面,邀请基层干部群众旁听庭审、公开宣判、以案说法、送法下村、讲法在线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让人民群众“零距离”感受到公平正义,使人民法庭成为基层法治教育的课堂,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善,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纠纷发生。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2024年思茅港人民法庭聚焦“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工作,做实为人民服务、为大局司法,充分发挥法庭基层治理的关键作用,把司法服务的“毛细血管”向一线延伸,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力量,绘就司法为民新“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