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近年来,思茅区法院在继承和发扬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及“枫桥经验”的基础上,把深入推进巡回审判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服务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不断丰富充实和探索创新巡回审判新模式。通过“五个在一线”,打造巡回审判平台,变“关起门来审判”为“走近群众办案”,公开审理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民事案件,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
诉调对接 定纷止争在一线
把法庭开到家门口,将群众对司法服务的便利性、公正性需求真正落实到实处。2023年3月,思茅区法院通过“法庭+村干部”联动调解模式,成功调解一起起劳务合同纠纷案。承办法官在与村总支书记、村主任等村干部共同梳理案情和争议焦点后,组织双方到村委会进行调解。通过法理、人情、诉讼利弊等多角度释法说理,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对立的情绪也得以平复。巡回审判中,思茅区法院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延伸司法审判职能,用群众听得懂、看得明、信得过的方式解决纠纷。同时整合多方社会力量,大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力争推动矛盾纠纷前端化解,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就地答疑 事实厘清在一线
“小物业”牵动“大民生”,近年来物业服务纠纷呈易发多发态势,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加强城区物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强化人民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用,2023年5月10日,思茅区人民法院法官走进思茅区南屏镇园丁小区,针对小区物业纠纷多、服务管理难等问题,为小区居民开展了一次务实生动的法治宣讲课。活动中,小区业委会成员和业主踊跃发言提问,法官从现行法律适用、基层自我管理、弘扬社会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力求在物业服务管理方面形成更大共识,从源头上减少物业纠纷,达到诉源治理、多元解纷的积极目的。
司法蓄力 保护生态在一线
充分发挥司法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护方面的服务保障作用。2023年3月10日,思茅区法院奔赴澜沧县谦六乡异地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两起禁渔区非法捕捞水产品破坏澜沧江水域生态的刑事犯罪案件。并联合区检察院、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开展法治宣传、增殖放流工作。这是思茅区法院涉澜沧江流域水生态资源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首案。庭审结束后,思茅区法院米思哲院长以案释法,进行普法宣讲,并向旁听的村民发放普法读物,增强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提醒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注重保护澜沧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守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
悉心疏导 纠纷解决在一线
“法庭既是恨的放大镜,也是爱的万花筒”,必须左右衡量,倾听每个声音,才能做到情、理、法交融。2023年9月,思茅区法院受理一起让祖孙三代对簿公堂的共有权纠纷案。调解当天86岁高龄的张老太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法院,看着与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当事人汤法官不禁分享起了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日常,同样的家有一老、相似的生活细节引发了当事人的情感共鸣,家长里短中现场的紧张氛围得到缓解。经过不懈努力和开导,原被告终于敞开心扉,打开心结,达成一致意见,双方握手言和,并且当庭兑付了案款,三代人之间的恩怨纠葛最终得以化解。
府院联动 普法宣传在一线
聚焦“公正与效率”主题,立足行政审判职能,聚力府院联动,通过旁听庭审、法治公开课等形式,以案释法,以案促学,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法治思茅建设再上新台阶。2023年4月7日下午,思茅区法院行政审判庭到宁洱县法院,依法审理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的一起行政案件。宁洱7家行政机关共计17名工作人员旁听案件审理。庭审中,各方当事人就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展开质证,并围绕案件争议焦点,从法律适用和程序等方面对被告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展开激烈辩论,庭审过程井然有序。3个多小时的庭审,给旁听的工作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下一步,思茅区法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抓实‘公正与效率’主题,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充分发挥巡回审判的作用,从实质、根源上定分止争,努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政和,落实“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