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我借的,我又没说不还,但我现在就是没钱还不上嘛”被告双手一摊斜靠在椅背上,混不吝地说到。
“借钱的时候你可不是这么说的,再三保证,现在拖了这么久太过分了!”原告一听,火气腾地上来了!
“请冷静,现在调解不成,法庭将依照程序组织开庭。”承办法官张茜劝道。

2022年11月思茅港镇橄榄坝村村民王某向同村村民李某借款2万元用于临时周转并承诺支付利息。借款到期后王某未按约定偿还,同时保证人马某也拒绝履行连带责任保证,经多次催收未果,为保护合法权益,李某将二人起诉至思茅区人民法院。
针对此类事实清楚、案情简单、诉讼金额小的民间借贷案件本可以通过诉前调解的方式更为便利、更加高效的解决,但当事人还款意愿极低,始终拒不履行还本付息义务,致使调解陷入僵局,而这已经是思茅港人民法庭近期收到的第三起情况相同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为了让广大群众树立起诚信意识,推动乡风文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承办法官决定将法庭“搬”到村里去,三起案件一同公开审理!
国徽一挂,桌椅一摆,法庭就被“搬”到了思茅港镇港口社区村委会会议室。现场聚集了不少周边居住的群众其中还不乏村民小组领导,大家纷纷小声议论着。眼看这情形,被告强作镇定的问道:“这么大庭广众地审案子,符合规定吗?不侵犯我们的隐私吗?”针对被告提出的问题,法官详细解释了民诉法相关规定,阐明了庭审公开及巡回审判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打消对方疑虑后,庭审如期开始。
庭审中被告对欠款事实均予以认可,虽依然辩称无力偿还,但与之前不同,表达了积极的调解意愿。法官耐心听取双方陈述,充分考量被告的还款能力后从法理与情理两个角度向双方当事人释法说理,最终,三起案件当事人均制定详细分期还款计划达成调解协议,当庭结案!
案件的快速圆满解决一方面得益于法律的庄重威严,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的道德压力也不容小觑,借款人在庭审后懊恼的说道“早知道之前就调解了,现在街头巷尾都知道我欠钱不还了”。近年来,思茅港人民法庭高度重视“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司法实践中利用道德引领、道德约束、道德评判等“软约束”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有效推进了辖区内纠纷基层治理和文明诚信乡村建设。
案件办理妥当后,张茜法官紧接着召开了一场专题法律讲座,从借条怎么打、借款的诉讼时效等群众关切的问题出发,现场科普了关于民间借贷的一系列法律知识,为30余名旁听群众上了一堂鲜活而有意义的法治教育课。当地群众“零距离”了解了庭审流程、学习法律知识,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治宣传效果。
一次好的以案释法就是一堂群众共享的法治公开课,思茅港人民法庭将继续结合“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将“巡回审理+普法教育”带到田间地头、社区楼院、村社农家,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司法为民之路延伸的更长、更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