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普法强基在行动】强化诉调对接 推进纠纷加速提质化解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04-24 16:51:14 打印 字号: | |

诉源治理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观点。2021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为主题,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己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近日,思茅区人民法院思茅港人民法庭通过诉前委派调解方式,委托龙潭乡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化解了一件多户联保的农户贷款合同纠纷。



龙潭乡龙潭村的吴某,为发展农业生产,于2013年向农业银行贷款2万元,其侄子徐某、朋友李某以多户联保方式为其提供保证。后因生产经营中出现困难,吴某未按贷款合同约定按时还款,经银行多次催收未果。银行向思茅港人民法庭提交了起诉状。



收到诉状后,经征询原、被告多方的同意,法官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将该案从网络推送给吴某所在的龙潭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该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登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发起邀请,在龙潭村本地的吴某、李某、在外地出差的银行方委托诉讼代理人、在勐腊县务工的徐某,均通过该平台汇聚在一起,在人民调解员的组织下商量还款事宜。针对调解员调解过程中遇到的平台使用技术问题及相关法律问题,法官及时给予指导意见。仅一小时,当事人通过调解平台在线签约系统完成调解协议和司法确认申请书的签署,顺利化解了该起已历时近十年的纠纷。


诉调对接是一种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非对抗性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既能节省司法资源,也显著减轻当事人诉累。思茅港人民法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大力扩展诉调对接通道,加强对非诉讼解纷力量的法律指引和业务指导,引导将矛盾化解在诉前,极大地降低辖区老百姓的诉讼成本。


2023年一季度,思茅港人民法庭诉前委派调解案件16件,调解失败进入诉讼程序的仅3件,相比诉讼调解达成和解的比率更高,当事人对结果感到满意。诉前调解的好处很多,其中包括:

(一)程序简便,不收取费用。

(二)当事人可避免诉讼中出现的矛盾升级、激化或其他风险。

(三)当事人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调解的形式多样,不限场所,时间自由,化解纠纷快速。

(五)调解协议是各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协商达成的,一般不存在执行难的问题。

(六)调解协议成功达成后,当事人可以共同申请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

(七)调解协议的条款可保密不公开。

(八)调解解决纠纷有助于维持各方当事人的关系,甚至改善关系。


今后,思茅港人民法庭将坚持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引导当事人选择运用诉前调解方式化解纠纷,不断提升解纷效率和解纷效果,降低诉讼成本,减轻群众诉累,及时、妥善、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思茅港人民法庭 张茜
责任编辑: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