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引导被告人减少社会对抗、主动接受社会改造,达到挽救感化的最终目的,在思茅区法院近期审理的段某某涉嫌危险驾驶罪一案中,承办法官通过一系列暖人举措让案件的审理真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被告人段某某多次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公安机关已多次对其进行处罚,但段某某就是不知悔改。2021年8月,段某某醉酒后再次无证驾驶机动车上路被公安机关当场查获。因段某某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较大,公诉机关建议对其判处实刑。段某某为何屡教不改?承办法官带着这样的疑惑对段某某开展了庭前社会调查,并多次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力求做到把道理讲通,把法律讲透,让其真正打开心结、放下包袱。当了解到段某某的妻子有孕在身且产期将近时,承办法官本着用司法温度感化每一位被告人的使命,决定将该案的宣判日期调整到其妻子分娩结束以后,充分彰显了司法人文关怀。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案件现实,刑事审判一方面要保持法治定力,严格依法办案;另一方面要以公认的情理展示司法的良知,把情理作为裁判的温度可感可触。承办法官的暖人举措润物无声却能春风化雨,屡教不改的段某某彻底迷途知返。下一步,思茅法院在刑事审判中将继续发扬审慎笃行的司法作风,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刑事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